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状态,指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距离视物模糊不清。近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若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子女患近视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眼球的生长发育以及屈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因素主要决定了个体对近视的易感性,携带相关基因的人在相同环境下更易发生近视。如一些与眼轴长度调控、晶状体发育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眼球在生长过程中眼轴过度增长,从而引发近视。2、环境因素:
近距离用眼过度: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用眼活动,如阅读、书写、使用电子设备等,是导致近视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近距离用眼时,眼睛的睫状肌会持续收缩,使晶状体变凸,以聚焦近处物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睫状肌容易疲劳,弹性下降,导致晶状体变凸后难以恢复原状,从而使眼睛的屈光力增加,引发近视。此外,近距离用眼时,眼睛的调节和集合功能相互作用,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增加近视风险。缺乏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与近视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户外活动时,眼睛能够接触到充足的自然光线,这种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球的生长,从而减少近视的发生。长时间在室内活动,接触自然光线不足,眼球缺乏这种抑制生长的信号,更容易出现眼轴增长,进而引发近视。3、不良用眼习惯:
用眼姿势不正确:不良的用眼姿势,如弯腰驼背、歪头看书、躺着看手机等,会使眼睛与书本或电子设备的距离过近,且双眼受力不均,导致眼球形态发生改变。同时不正确的姿势还可能影响眼部血液循环,进一步损害眼睛健康,增加近视发生的可能性。光照环境不佳: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过强的光线会刺激眼睛,使眼睛产生不适感,而过弱的光线则会使眼睛为了看清物体而过度调节,容易导致眼睛疲劳。长期在不良的光照环境下用眼,会干扰眼睛的正常发育,增加近视风险。例如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聚焦,睫状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引发近视。近视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成因后,人们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近视,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改善用眼环境,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若已出现近视,应及时进行矫正,防止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
预防近视的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每用眼一段时间,应适当休息。可遵循“20-20-20”原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的远处眺望20秒,让眼睛得到充分放松。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都要注意控制用眼时间,避免眼睛过度疲劳。在阅读、书写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身体坐正,眼睛距离书本约30-35厘米。使用电子设备时,眼睛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屏幕中心应略低于眼睛水平位置。同时不要在行走、乘车或躺着时看书、使用电子设备,确保用眼姿势正确,减少对眼睛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