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糕饼业更加发达,出现了形如满月的“宫饼”和“小饼”等。
苏东坡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小小一枚饼,内里裹着酥油和饴糖,是不是已经有点那味儿了?这说明当时已有圆形带甜馅的饼食,且与月亮有了诗意关联。
从明代开始,有了大量的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候的月饼,造型也固定成了圆形,成为民间中秋祭月仪式中的主角。
明代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曰团圆饼也。”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人们不仅对着月亮祭拜,还会焚月光纸、分吃供品。
而月饼,其“圆”的造型,又在祭月之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吃,这个场景,是不是有“团圆”的意思了?
到了清代以来,月饼文化越发繁荣,出现了以地域划分的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流派,馅料、形状、工艺各具特色,形成了我们丰富的月饼文化体系。
所以,月饼最初和中秋节毫无关系,中秋节的形成晚于饼食制作。
当然,也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过节方式怎么可能完全统一?南方人中秋吃芋头、田螺,北方人可能压根没听过;有的地方观潮,有的地方赏月。
就连饼本身也形态各异:北方酥皮、南方糖浆皮、云南火腿馅……在这种“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下,月饼想一统中秋餐桌,自然需要更多时间。
另外,功能决定地位。在古代,饼食首先是为了满足饱腹和营养需求,其次才是节令食品。一种食品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能从实用功能升华到文化象征功能。
月饼的发展史,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